如何安装非标齿轮
浏览量 : 53 发布时间 : 2025-07-30
一、安装前的准备工作
非标齿轮的安装精度直接影响传动效率和寿命,安装前需做好充分准备:
参数核对与图纸确认
明确非标齿轮的核心参数:模数、齿数、压力角、齿顶高系数、螺旋角(若为斜齿轮)、轴交角(锥齿轮)、齿宽、孔径、键槽尺寸等,确保与配对齿轮及轴系参数匹配。
核对装配图纸,确认齿轮与轴的连接方式(键连接、过盈配合、紧定螺钉等)、轴向定位方式(轴肩、挡圈、轴承等)及啮合中心距要求。
零件清洁与检查
清除齿轮齿面、内孔、轴径及配合面的油污、毛刺、锈蚀,可用细砂纸打磨毛边(避免损伤齿面),必要时用煤油或清洗剂清洗。
检查齿轮是否有裂纹、齿面磕碰、变形等缺陷(尤其非标件可能存在加工误差),用百分表测量齿轮径向跳动和端面跳动,确保在设计允许范围内。
工具与设备准备
基础工具:扭矩扳手、塞尺、百分表、水平仪、铜棒(避免敲击损伤齿面)。
特殊工具:若为过盈配合,需准备加热设备(如油浴、感应加热器)或压力机;若为锥齿轮,需准备齿侧间隙测量工具(如压铅法专用铅丝)。
二、分类型安装步骤
非标齿轮的安装方式因结构(圆柱齿轮、锥齿轮、蜗杆蜗轮等)和连接形式而异,以下为常见类型的核心步骤:
1. 圆柱齿轮(平行轴传动)安装
轴与齿轮的连接:若为间隙配合(键连接):将齿轮套入轴上,通过键传递扭矩,调整轴向位置至轴肩或挡圈处,用螺钉固定挡圈(确保无轴向窜动)。
若为过盈配合:冷装:当过盈量较小时,将齿轮放入低温环境(如干冰冷却)收缩后快速套入轴上。
热装:将齿轮加热至 80~120℃(根据材料确定,避免过热退火),使内孔膨胀后套入轴,冷却后自动抱紧(加热时需用吊架悬挂,避免齿面接触热源)。
啮合参数调整:用塞尺或压铅法测量齿侧间隙(将铅丝夹在齿间,转动齿轮后测量铅丝厚度),确保符合设计值(通常 0.1~0.5mm,根据模数和转速调整)。
检查齿面接触斑点:在主动轮齿面涂红丹油,轻转齿轮后观察从动轮齿面接触痕迹,应均匀分布在齿宽中部(非标齿轮可能需通过微调轴间距修正接触位置)。
2. 锥齿轮(相交轴传动)安装
轴系定位:确保两轴轴线相交角度(通常 90°)准确,可用角度尺或激光对中仪校准。
按图纸要求调整两齿轮的安装距(锥顶点到齿轮端面的距离),确保锥顶重合(否则会导致齿面偏载)。
啮合调整:用压铅法测量齿侧间隙,同时观察接触斑点:正常情况下,斑点应位于齿高中部偏小端,齿宽方向覆盖 60% 以上。
若接触偏上或偏下,需调整轴向位置(通过增减轴承端盖垫片实现);若偏于大端或小端,需修正轴间距(非标齿轮可能需现场修配齿面)。
3. 特殊结构齿轮(如双联齿轮、内齿轮)安装
双联齿轮需确保两齿轮同轴度,安装时以基准孔定位,用百分表检查径向跳动。
内齿轮与外齿轮啮合时,需特别注意齿侧间隙的对称性,避免因安装偏心导致卡滞。
三、关键精度控制
非标齿轮无标准公差参考,需重点控制以下精度:
轴线平行度 / 垂直度
平行轴传动:两轴平行度误差≤0.1mm/m(每米长度内),否则会导致齿面局部磨损。
相交轴传动:轴线垂直度误差≤0.05mm/m,确保锥齿轮锥顶重合。
轴向窜动控制
通过轴承预紧(如角接触球轴承)或挡圈固定,将轴向窜动量控制在 0.03~0.05mm 以内,避免啮合间隙忽大忽小。
紧固力矩
键连接的螺钉、螺母需按设计扭矩紧固(可用扭矩扳手),过盈配合需确保冷却后无松动,必要时辅以止动垫圈防松。
四、安装后的测试与调整
空载试运行
低速转动传动系统,听是否有异常噪音(如 “咔咔” 声可能为齿侧间隙过小,“嗡嗡” 声可能为轴线偏差),用手触摸齿轮箱外壳,感知振动是否异常。
负载测试
逐步加载至设计负荷的 50%、80%、100%,观察齿面温度(正常应≤60℃,若过热可能为啮合不良或润滑不足)。
停机后检查齿面接触痕迹,若出现偏载或点蚀,需重新调整安装位置。
润滑补充
根据齿轮材质和工况,加注合适的润滑油(如钢齿轮用矿物油,塑料齿轮用硅基润滑脂),确保齿面形成油膜,减少磨损。
五、注意事项
非标齿轮可能存在加工误差,安装时需预留调整余量(如轴端垫片厚度可分级),避免强制装配导致齿面损伤。
对于大模数、重载非标齿轮,建议在安装后进行齿面跑合(低速轻载运行 1~2 小时),以改善接触精度。
若为焊接或分体式非标齿轮,需确保连接部位强度,避免传动时断裂。